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

裸麥華士舞


麥華士舞(美國)
簡介:本舞原名RYE WALTZ曲為英國著名的民謠「當我行過麥堆」(Coming Through the Rye),因此有人以為是英國舞,事實上在英國也有以同曲配用的雙人舞,但舞步上略有不同(踵趾步時須加上重心足之單足跳)。
它是早在美國產生(或可以說是傳入美國)的雙人舞,經常在社交場合中出現,由於其優美的旋律為人所熟悉,而舞步又簡單活,故深為人們所愛好,也因此而在各地方產生各種不同的跳法。
本舞的音樂分為兩部分,前半段為四分之二的節奏,後半段則變成優雅的圓舞曲。
國內很早就流行此舞,筆者是在台北青年會土風舞學得一種由日傳過來的法,民國五十二年起,以美國原有舞法在一社團介紹。
音樂:2/4和3/4,前奏八拍。

第一法
預備及舞姿:男內女外成雙重圓;也可以男女間隔成單圈,男朝方向線,女反之;舞伴相對取閉式舞姿。

舞法:
一、
1(2拍)一男左女右足趾側點(1)。位(2)。
2(2拍)―同第1小節。
3一4(4拍)―男左女右足起側滑三步,(第三步不做併攏,即「踏、併、踏、併、踏」),停一拍。也可做側滑步。
5一8(8拍)―男右女左足起反向做以上14小節動作。
9一16(16拍)―重複以上18小節動作

二、
17一30(42拍)―取閉式舞姿,以12次華順時針方向士轉,同時向方向線前進。(用back一up一down跳法)
31一32(4拍)―同第一段34小節動作
註:有的演奏17一32小節均為3/4,則以16次華華士轉。
全舞重複。
註:1.第一段有人用踵趾撲克的跳法,即以足踵側默,然後足趾點於重心足之後。
2.也有人仍以足趾側,但第二拍點於重心足之後。
3.第二段最後四拍時,年青的男子常將女伴舉到空中。
4.側滑三步的動作,大多數人均以上述跳法去做,但也有人做完三個滑併步,然後再變換重心。
5. 有人在側滑三步之第三個併步,是用一個擊踵步(click)來做,也就是將右足在左踵後一點點的地方與之交叉而相撞,同時做一次類似敬禮的彎身動作。
6.有的音樂第一、二段各只有八小節。

第二法(本法自North Park of Colorado傳出)
預備隊形及舞姿:男內女外成雙重圓,面朝方向線,取式舞姿,外手相體前。

舞法:
一、
1一2(4拍)―外足起向前走四步,第四步雙足併攏,舞伴相對,取閉式舞姿。
3一4(4)一男右女左足起向反方向線側三步。
5一8(8拍)一面朝反方向線,取反開式舞姿,反方向做以1一4小節動作。
9一16(16拍)―重複以18小節動作。

二、
17一32(46拍)―同第一法第二
全舞重複。

註:本法需要彎膝、低下沉、輕巧如貓的走路來跳好它。

第三法
同第二法,但在前進走路之最後一步,均用外足作軸轉,而最後四拍則用雙軸轉。
也就是第四步時男右女左足推地,以男左女右足為軸,向外軸轉而相對。而在最後四拍中,連續向外軸轉二圈,然後舞伴行禮。

第四法
預備隊形及舞姿:男內女外成雙重圓,舞伴相對雙手。

舞法:
一、
1一2(4拍)一男左女右足起做二次踵趾步。
3一4(4拍)一向方向線側滑三步。
5一8(8拍)一反向同1一4小節動作。

二、
9一12(8拍)一面朝方向線,取維沙維尼舞姿,左足起做四次疊步。
13一16(8拍)一繼續做四次疊步,但放開右手,女從男子前循反時針方向走半圈,與後一男子相對,然後與之牽右手,從右手下左轉到外圈,換一舞伴。

三、
17一20(12拍)―牽右手,進、退華士均衡步後,以二次華士步換位,女從牽手下左轉通過。
21一24(12拍)―1720小節動作回位,但牽左手。
25一28(12拍)一牽右手,進、退均衡步後,女右轉二圈,男向左做二次踏併步。
29一32(12拍)―牽左手,進、退均衡步後,女左轉二圈,男向右做二次踏併步。

全舞重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